木雕罗汉坐像(北宋)
木雕罗汉坐像
木雕罗汉坐像,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像高54.5㎝。
罗汉髡首,高额圆脸,著右衽僧衣,内服长裙(下摆露出裙褶)。跣足,右足翘搭于左腿,左手扶住右足,右手支撑于座后。身首向右侧,坐于须弥山座。双目凝视,若有所思。此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宋代佛教造像汉化的典型作品。罗汉像用整块木材雕造,座前留出一方平面,上刻“连州弟子吴世质,为男盘会保平安,丁亥。”铭文。“丁亥”为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连州”即今广东省连县。该件罗汉像,是连州人吴世质为其子保平安供养所雕。像身涂紫红色(已多处剥落),口涂朱彩,衣下裙褶彩色剥落露出白色,座涂土红色。
此罗汉像于1963年10月发现于广州韶关曲江南华寺大雄宝殿大佛脏内。1964年由广州拔交故宫博物院。同时发现的木雕罗汉像有“韶州南华禅院罗汉阁永充供养”和“八娘舍钱造南华寺五百罗汉一尊”。可知罗汉坐像原系南华寺罗汉阁五百罗汉像之一。罗汉阁明时称“罗汉楼”。据记载,清光绪前因遭火灾,部分罗汉像有毁损,后经补雕和修整上彩,民国时屡有人企图盗窃。虚云大和尚主持曹溪南华寺后,于1936年重建大雄宝殿,塑造三尊高十五米金身大佛,将遭火劫余和补雕的木罗汉像,雕塑厂,除功德堂和海参会塔供奉的十九尊外,余都藏入大佛脏内,使五百木雕罗汉像保存至今。其中三百六十尊北宋罗汉像,七十多尊有北宋庆历和大宋等年款。可证,南华寺宋代罗汉像比现存山东长清灵岩寺被誉为“天下塑”,造成于北宋治平年间的彩塑罗汉像早二十多年。
故宫博物院 步连生
“如意”原属佛教词汇,译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一种柄端为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师讲经时经常手持如意,将经文记在上面,以免遗忘。然而更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的如意起源,其实是古有雅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痒痒挠”。后来,因为它寓意吉祥,锻铜雕塑,造型小巧可爱,雕塑,实用功能退化,逐渐向纯粹的陈设珍玩和礼物馈赠演化。
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甚至与皇帝“如影随形”。因此,如意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成为民间的厅堂陈设和文房玩物,以示吉祥、顺心。有诗句“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表明人们对如意的器重。
如意制作至清代,工艺达到登峰造较的地步。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玛瑙、铜、竹、木等。由于竹雕如意取竹之气节清高之意,又常借竹的自然形态构思设计,巧夺天工,故倍受推崇。
竹根雕梅花如意(长38.2厘米,如意首宽8.7厘米,下图),呈棕色,包浆自然。作者借用竹根弯曲自然的形状,以圆雕、镂刻、高浮雕等多种技法刻成。一枝曲茎为如意柄,柄把上疤结深邃逼真,淑朵花枝盘茎而攀附,如意首花枝盘绕,花朵绽放,如同绣球,且造型优美,雕工卓尔不凡,线条弯曲巧致,雕塑厂家,浑然天成。
竹刻云芝首如意(长46厘米,如意首宽4.7厘米,上图),呈琥珀色,葆光莹润。如意用两节竹片制成,其身纤薄轻盈,如意手为竹节横弯反转而成,首面平凸,并阴线浅浮雕如意纹,柄中阴刻行书及款识。整件如意造型古拙,做工简洁奇巧,雅中透出精妙,十分耐赏。
上述两件竹雕如意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国鉴定*刘静鉴定,分别为清代早期竹根如意中的精品和清代中前期竹刻如意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