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雕塑“邮政牛”引发市民的困惑
发布时间:2015-03-19 标签:玻璃钢雕塑, 主题乐园雕塑深化设计, 主题馆雕塑, 广场雕塑, 动物雕塑
上个星期在静安波特曼酒店附近看到一头'邮政牛',有投递信件的开口,许多市民差点就把明信片投进去了。这头“邮政牛”是奔牛主题雕塑展中的其中一头牛。现在这头牛已被搬到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门前的大广场。并与其它十几头奔牛雕塑挨个排开,吸引了不少市民拍照留念。这头“邮政牛”的街头雕塑,全身上是绿色的,牛身上醒目地写着“牛邮政”,在该字的上方有一个开口,上面写着“牛信筒”。往信筒里一看,里面有各种小广告,还有一张写满英文的纸。找遍整个牛身,只见“入口”,没见有“出口”。现场,一些好奇的市民开始揣测,这头“邮政牛”是真信使还是假信使。市民沈小姐揣测,“看起来不像是真的邮筒,它放在一群雕塑牛里,不太会有人注意,如果真的能投递信件,应该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市民杨先生十分疑惑地说,“不知道投递后,信件从哪里拿出来,没开口呀。”也有市民肖先生粗略看了看说,应该能担当邮政功能吧,不是写了“牛邮政”么。之后,一对父女跑了过来,女孩从上至下把“牛信使”检查了一遍,没有看到出口,她又朝“牛信筒”里看了又看,顿时迷惑了,“它是真的信使吗?能把我的信送到想去的地方吗?”
看了看底座下该牛的介绍,原来真名叫“牛信使”。通过扫描二维码,原来它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艺术家李储会创作。创作原理是“在中国,牛是一种温顺、任劳任怨、慢性格、稳妥的动物的象征,本方案将中国传统信箱和牛结合为一体,这个牛就是一个信箱。意在表达对于过去书信交往那种温暖感的留恋和对于牛本身的风格的赞美”。
儿童艺术剧场的工作人员吉小姐。她表示,这头“牛信使”是不能当做邮筒的,仅仅是起到展示的作用。
“奔牛”主题展的上海主办方项目负责人李松岳。他半开玩笑地说,“大家可以把信投进去,但投进去就拿不出来了。这头牛雕塑是玻璃钢雕塑,不是普通的石膏,玻璃钢的重量偏轻,为了稳住它,只能在牛肚子里加分量,除非把牛肚子剖开,否则是无法取出来的。”
只是目前,牛肚子里都是广告纸会否有违初衷时,对方表示,他们对这一现象也挺无奈,又无法大声阻止。“我们的本意是让市民能**接触艺术。”“这些牛雕塑会在上海巡展,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向各界艺术家征集牛艺术品,去年十一期间在徐家汇(002561,股吧)恒隆广场试展示了7天,后来又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在陆家嘴(600663,二道江区雕像,股吧)展示了百牛大阵。今年2月份农历年,它们又奔赴了静安南京西路沿线,这两天又到了儿童艺术剧场。”问及这些牛何去何从,李松岳表示,之后,包括“牛信使”在内的所有雕塑牛将在城市大型公共**展示。
一、定义家庭雕塑意指在空间中摆置家庭成员的肢体,由其中一位家庭成员扮演导演,来决定每个人的位置,所形成的生动场面代表这个人对家庭关系的象征观点(翁澍澍、王大维,民88)。也就是由个别的团体成员将家庭成员(或以团体中其他成员、物体来代表家庭成员)放到某一位置中呈现肢体(physical)与距离的型态(spatial configurations)来反映雕塑者眼中家人的关系,或在某一特定时刻他们与其他每一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个结果以生动戏剧化的方式显明家庭影像结合非口语的距离、姿势与表情,这种距离的隐喻(spatial metaphor)象征家庭亲近、疏离、包含与排斥(inclusion and exclusion)、倚赖与独立、易接近(accessibility)与不易接近(inaccessibility)等主题,帮助个人检核对家庭关系已存的观点,以扩展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及对经验的再诠释。这种对家庭关系具体的描绘,比口语的描述或未详细说明的想象较容易使个人储存(store)、补救、产生关连与行动,喷水雕像,并经由现在的行动强调改变新的可能性(Constantine,1978;Lawson,1988;Luann,1991)。
二、发展背景家庭雕塑是一种表达性的技术由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中浮现出来,而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是起源于存在、人本与现象的心理学,由David Kantor与Bunny Duhl , Fred Duhl及他们在Boston State Hospital、Boston Family Institute的同事,早期是运用物体来替代人,经由Virginia Satir的催化而发展,她示范运用人来隐喻性地代表特定家庭轮廓的抽象型态,基本上家庭雕塑是参照Kantor、 Duhl 与 Duhl的工作,而由Virginia Satir与Papp、Silverstein将其普及化。Satir在1960年代发展此一家庭重塑中的一种技术,由家庭成员重新扮演他们多世代的重要关系场景因此可以改变固守的知觉、情感与信念(Luann,1991)。三、家庭雕塑与心理剧的不同很多人难以区分家庭雕塑与心理剧的不同,而Constantine(1978)认为家庭雕塑与心理剧不同之处在于家庭雕塑是在空间中摆出家庭成员类似的距离(spatial analogies)与肢体型态来描绘象征性的过程与事件,让个案与情绪经验维持一段距离,经由这种脱离使个案对过去与现在情境中的复杂情绪决定因素有新的觉察,远离中心点(decete)使个案对自己参与在进行中的人际模式增加客观性与觉察;而在心理剧中会严谨地重演出事件,将主角放到经验的中心点去,以促进主角回忆在过去的经验中表达与未表达的情绪,在心理剧中强烈的情绪再经验与宣泄是主要的目标,经由从被阻塞的情绪中得到自由,个人就能做出新的行为的选择(Constantine,1978)。王行(民85)认为雕塑的结构性高;而心理剧属即兴演出结构性低,雕塑的主角可以事先安排;而心理剧的主角则是在现场产生,雕塑所探讨之有关时间以回溯过去为主;而心理剧则兼具过去、目前与未来的场景。 四、理念假设 家庭雕塑的理念假设为:人们对复杂人际系统会以压缩的、距离的(spatial)隐喻形式铭记在心,对此系统的了解会分类、绘制成图像(map)储存,而这些构成了个人心中对世界了解的图像。Kantor研究了家庭每天的事务后提出以下见解:家人间距离的规则(distance regulation)是了解家人如何运作(operate)的核心机转,距离的规则指物理的空间与隐喻性的运作(如描述情绪的距离:我希望可以弥合你我之间的缺口)(Constantine,1978)。五、功能家庭雕塑的功能很多,以下综合各家的看法列举如下:较明显的功能是作为探索或显示(revelatory)隐藏的或不清晰的动力
(Constantine,1978),可增加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Lawson,1988)。可强化非口语经验,减少理智化(Lawson,1988)。在持续的过程中用来进行临床诊断与介入策略的评估(Luann,1991;Constantine,1978)。行为的呈现比口语的描述更能反映家庭的沟通,且过去的经验可活跃于现在。(Satir & Baldwin 1983)在训练课程中用来增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Luann,1991)。为受训者示范表达性、经验性方法的训练技术(Luann,1991)。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会运用许多肢体雕塑的方法来传递各种不同的内心状态或人际互动模式,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威力性的技巧,圣贤雕像,它能够刺激雕塑者的知觉系统,并且直接由身体引发内在的深层感受,同时还可以帮助其他成员很快的了解及同理雕塑者的心境(王行,民85)。雕塑的优点是透过肢体行为的示范能将家庭沟通显现出来,比诸语言描述更入木三分,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将过去的家庭经验于此时此刻重现。(Satir & Baldwin,1983)。六、使用时机家庭雕塑是一强而有力的介入技术,在适当时机使用可增进的有效性,以下是家庭雕塑介入时机的举例:Satir 经常会使用雕塑,藉着创造夸大的沟通姿态(讨好、指责、**理智、打岔)来分享她对沟通姿态的觉察,在将成员摆出沟通姿态后询问其身处此位置的感受,接着会邀请他们重新以放松的方式来摆出自己的沟通姿态,之后再教导他们更一致的沟通方式(Loeschen,1998)。有力的矫正中的滞碍与拖拖拉拉(Constantine,1978)。当学生检核其原生家庭时可用来切断过度的口语化、理智化、防卫及投射性的指责(Luann,1991)。在家庭与婚姻谘商的临床实务中可有效的改善受训者情感反转移问题(Luann,1991)。七、使用对象家庭雕塑可实施于家庭谘商中的个人、夫妇、两个协同师或工作团队、父母与小孩的次系统、兄弟姊妹的次系统、整个家庭、与家庭有亲戚关系的网络;或运用于公司的训练与组织发展中,而其阶段与形式会因对象而有不同。八、家庭雕塑的四种角色一般而言家庭雕塑中常出现的角色为:雕塑者(或个案)、催化者(或师)、角色扮演者(被雕塑者选出来扮演原生家庭成员者)、观众(观察并给反馈),若团体成员很少而需扮演的角色很多,仙女石雕像,则可以椅子、枕头或填充动物来充当角色。(Luann,1991)九、雕塑的可能焦点进行雕塑时要将雕塑扣住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如(一)特定的问题或难事(二)危机时期或事件(三)家庭关系中的某一向度如:权力。十、雕塑的例子Wegscheider ,Higby , Klontz, 与 Rainey(1994)指出下列家庭雕塑的几种类型:原生家庭的雕塑:指父、母与自己的三角关系,或加入其他兄弟姊妹。工作伙伴(work family)的雕塑:如同侪、协同工作者、受僱者、雇主、督导及其他支援工作情境的人。支持团体(support groups)的雕塑:指能给个案(Star)爱与支持的人,如朋友、赞助者、知己或师。延伸家庭(